日前,故宫博物院首个乾隆皇帝御笔书画展“心写治平——乾隆皇帝御笔书画特展”正在位于厦门鼓浪屿的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举办。为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传播文物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3月26日,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邀请由厦门市故宫小学、厦门市第十一中学和厦门大学学生组成的“小小讲解员”队伍走进展厅,近距离接触文物,并在专业讲解员的指导下体验志愿讲解和研学活动。
据悉,本次特展共展出46件乾隆皇帝的御笔书画文物,展览分为笃志经训、敦崇孝悌、绥邦怀远、文人雅趣四个单元。活动中,“小小讲解员”根据个人兴趣和对文物的理解分组展开志愿讲解服务。
专业讲解员向“小小讲解员”介绍文物背景(实习生 杨小玲 摄)
【资料图】
“在讲解时,我更喜欢关注文物背后的故事,比如弘历创作的原因、他与家人的点点滴滴。”故宫小学学生姬九青告诉记者,专业讲解员的指导,让她学会了让观众深入了解展品、理解背后文化的技巧。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武艺娟则表示,经过学习和联合讲解,她对过去陌生的书画类文物有了更多认识,期待未来有机会再与中小学的孩子们一同到博物馆交流学习。
故宫小学与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因“故宫”结缘,故宫小学德育主任林晓芳告诉记者,此次活动既是带着学生们体验文物展的志愿讲解工作,走出校园、开阔眼界,也是故宫小学、厦门第十一中学和厦门大学“思政课一体化”研学实践活动的一环。“故宫小学的孩子们曾与厦门大学学子一同展开思政宣讲,我们希望,后期能够与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形成常态化合作,带着孩子们开展更多的思政宣讲、研学体验。”林晓芳说到。
故宫小学和厦门大学学生共同讲解(实习生 杨小玲 摄)
在随后展开的“珐琅寻踪”研学活动中,讲解员耐心地向同学们讲述珐琅器的制作历史与文化内涵,指导“小小讲解员”们动手体验掐丝珐琅画制作。“我之前没有学习过珐琅器的制作工艺,想不到它这么有意思。”就读于厦门市第十一中学的万越和同学研究着手中的金丝和道具,十分投入。她认为,“珐琅寻踪”将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潮流元素结合,容易被现代人接受、传承,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播。
“小小讲解员”万越与同学正在制作掐丝珐琅画(央广网记者 程若兰 摄)
掐丝珐琅画初具雏形(实习生 杨小玲 摄)
记者了解到,作为故宫博物院和鼓浪屿“双世遗”交流、协作的平台,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正通过多种方式引进优质内容,更好地向公众输出传统文化,共享民族瑰宝,助力厦门打造“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任务。我们希望通过创新的、有温度的活动,吸引孩子们走进博物馆,进而参与博物馆的建设。”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行政馆长林殷琼表示,该馆正尝试打造“小小讲解员”“珐琅寻踪”等主题新颖、形式创新的社教活动,为青少年儿童提供接近文物、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打造“超级链接的博物馆”。“博物馆的建设不单是专业人员的工作,也需要社会公众的参与。希望本次活动能成为一个开始,未来有更多的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文物的守护者。”林殷琼笑着说到。
专业讲解员与“小小讲解员”分享展品讲解技巧(央广网记者 程若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