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腹水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 中医、壮医在治疗肝病方面有各自的优势,非常有利于肝硬化腹水的治疗。
1.壮医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壮医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广西地区独特的潮湿多雨地理环境和喜食饮食生肉的饮食、生活习惯使广西成为了肝病的高发地区, 近年来肝病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
壮医“三道”(气道、水道、谷道)、“两路”(龙路、火路)理论是壮医理论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壮医生理病理理论。 壮医把肝称为“咪叠”,肝硬化腹水可纳于壮医“咪叠水蛊病”范畴。
壮医认为,“咪叠水蛊”的产生是由于人体正气亏虚,感受蛊毒病邪而致虫毒积聚“咪叠”,阻塞“三道”、“两路”,致嘘嘞(气血)瘀滞“咪叠”疏泄功能失调,使内毒蕴生、三气不能同步而致病; 而出现面目青黄、头痛腹泻或腹部胀满、脉络暴露、身体瘦弱的一种疾病。 壮医目诊可见两眼白睛9~11点钟方向龙路脉络颜色深红,形态弯曲散乱,边界浸润浑浊 ,白睛上或见蓝斑点、黑点;甲诊常见嵴棱甲、扭曲甲或横沟甲等甲象。
2.壮医及壮族民间治疗肝硬化腹水
壮医认为“毒虚治百病”,水蛊多发生于饮食不节、情志太过、沾染或食用含有血吸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 因此,治疗上以祛邪杀虫,疏通水道为法。
壮药内服以蛊病复元汤补虚,鸡骨草驱蛊汤、白花丹消蛊方、七叶化蛊散等祛毒补虚。 壮医用药以“主药、公药、母药、帮药、带药”为方剂配伍用药原则。
其中白花丹消蛊方(白花丹15g排钱草25g车前草10g岗梅根10g酸藤子10g五爪金龙5g)主治蛊病日久,湿毒热毒渐消, 蛊毒滞留龙路、火路,并腹中结块,是壮医治疗“水蛊病”特色方。
根据肝硬化腹水腹部胀满,小便短少,黄疸、腹壁静脉曲张的临床症状,与中医“臌胀”病症相符,可归入此范畴。臌胀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各医家针对不同的病理因素提出命名分类有气臌、血臌、水臌、虫臌。
李东垣是“补土派”,从脾土进行论治,他指出“大抵寒胀多而热胀少”,“胃中寒则胀满,或藏寒生满病,以治寒胀,中满分消汤主之”。 可见脾虚的病理基础可贯穿于肝病始终。
虫毒感染、酒食不节、黄疸、积聚失治等是肝硬化腹水的主要病因,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是其诱发或加重因素。 关于其病因元·戴元礼于《证治要诀·诸气门·蛊胀》中充分说明了鼓胀内外因停聚于内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失气化而致病的病机特点。
鼓胀可分为气滞水停证、脾虚水停证、湿热水停证、血瘀水停证、脾肾阳虚水停证、肝肾阴虚水停证; 中医以疏肝理气、健脾利水、清热利湿、补益肝肾、活血化瘀为法。
1.中医内治法
第一,脾肾阳虚证。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两者互为根本,脾虚日久,累及肾脏,渐致使肾阳虚,肾阳虚致脾土失温煦, 脾阳亦虚,终成脾肾阳虚之证;治疗原则以温补脾肾为主。
芍苓泽汤能明显改善肝硬化腹水肝肾阴虚证患者临床症状,这与肝硬化腹水患者服用芍苓泽汤 能改善的肝脏合成功能和肾脏利尿功能有关。
田莉婷等临床研究发现长期服用加味苓桂术甘汤能够明显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脾肾阳虚型患者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以及减少胸腹水反复发作,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能够明显提高患者5年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第二,肝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多见于病变后期,肝气郁结, 气郁日久化火伤阴,日久累及肝肾之阴,而成鼓胀之肝肾阴虚证。
肝肾阴虚型肝硬化腹水患者临床治疗棘手,预后多不佳,治疗以疏肝滋阴、清热利水为法; 利水太过则耗伤阴津,滋阴太过又有碍利水,因此治疗时不可操之过急。
一贯煎合猪苓汤可有效改善患者腹胀、 口燥咽干、心烦、小便短少等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指标。
第三,湿热蕴结证。湿热蕴结证常见于鼓胀初期,缘由患者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脾失健运, 湿浊内生而壅滞化热,壅滞于肝胆而成;治以清热利湿为法。
赖贞屹用清热利湿逐水法治疗肝硬化腹水湿热蕴结证患者,效果显著, 腹围较对照组小,尿少、纳差等中医症状得到改善。
第四,血瘀证。缘由患者情志太过致肝郁气滞, 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运行不畅,脉络受阻,血道壅滞日久而致。
故见腹大如鼓、胁肋刺痛、渴不欲饮及腹胀纳呆等症状,因而治以行气利水,活血化瘀为法。经茵虎汤联合西药基础治疗后肝硬化腹水患者腹水评分、 门静脉内径、肝脏厚度变化等多普勒超声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
说明茵虎汤联合西药基础可从肝脏内环境改善肝硬化腹水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通过改善脾胃运化功能,固护后天之本。 综上所述,在中医内治法用药方面上见仁见智,只要辨证准确对症用药,均能取得一定效果。
2.中医外治法
外治之法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对“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尤其对肝硬化后腹水的治疗具有优势。
第一,敷脐及穴位贴敷疗法。敷脐疗法也称脐疗或贴脐,是一种将一味或数味药物研末 制成散、丸、糊、膏等剂型敷贴于脐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脐部即神阙穴所在,药物敷脐的机理:一方面是药物对神阙穴以及其所在的经络的产生的刺激作用, 贯通经络,直达病所;另一方面是药物通过脐部的渗透作用。
现代医学表明,脐部表皮角质层最薄,且无皮下脂肪组织, 直接与筋膜、腹膜相连接,渗透力强,有药物吸收效果更佳。
杨广栋等通过辨证敷脐疗法联合西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结果表明其能较快缓解腹胀, 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及患者体征和肝功能、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且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吴军等采用益气活血法配合中药外敷治疗肝硬化腹水,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敷具有活血、行气、逐水等作用的药物, 从而发挥利水消肿的功效。
将具有温肾健脾功效的中药封包置于腹部治疗肝硬化腹水,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药物吸收,促进腹水消退, 且能够缩短乙肝肝硬化腹水的消退时间,充分发挥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优势。
第二,艾灸。艾灸是通过温热和穴位刺激及药物作用透过皮肤腠理和脏腑经络的应激反应,直达病所,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神阙穴即脐穴解剖位置位于膀胱之上,能转枢上下,补虚泻实,可升可降,统领三焦,药物被该穴吸收, 经激发经络、脏腑之气,疏通经络,通调水道,调和气血阴阳,达到治疗目的。
艾灸联合神阙穴药物敷脐治疗肝硬化腹水通过全身经络传导,药物由皮肤渗透,容易吸收,药力籍由神阙穴直达腹腔内, 通过局部刺激与整体调节共同作用。
艾灸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脾胃阴虚型肝硬化腹水腹胀具有明显的优势,艾灸神阙、关元、气海等穴位不仅起到了调理脾肾、扶助正气之功,又避免了患者体虚不堪峻攻之弊 ;可有效减少复发率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第三,针刺。针灸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刺激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疏通气血,达到通调水道,达到治疗的目的 。易医脐针也是针刺方法之一。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易医脐针运用藏象理论通过调节脾、胃、肺、肾, 从而发挥健脾和胃、宣肺益肾、利水消肿的作用有关。
运用针灸透穴联合消臌软坚丸治疗肝硬化腹水,可促进肝脏的血液循环,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提高治疗效果, 减轻患者痛苦,同时降低患者治疗成本。
综上所述,针刺、敷脐疗法、艾灸等外治法在治疗肝硬化腹水方面效果显著, 除此之外还有中药灌肠、热疗等治疗在临床中也被广泛应用,充分体现了中医外治在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优势。
中药外治法不仅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患者治疗时间, 还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治疗成本,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治疗腹水方法多样,在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病人生存质量等方面体现出明显的优势,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除此之外,中西医结合具有可靠的治疗效果,前景广阔。
中西医结合疗法即可充分发挥中药多靶点、多层次、多方位的特点,又可以发挥西药起效迅速的特点, 二者有效的配合治疗,可将两者的优势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