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区现有离休干部13人,其中机关离休11人,教育离休2人,年龄最小89岁,最大100岁,平均年龄93.5岁。整体进入了“高龄、高发病”的“后双高期”时代。南明区针对离休干部这一特殊服务群体,在提升服务管理水平上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坚持在“精准”上下功夫,统筹推行离休干部“N+1”服务保障机制,夯实服务基础,提升服务品质,切实解决离休干部急难愁盼问题,以个性化、多样化、亲情化的服务托举起离休干部的幸福晚年,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建立“五个一”专班压实服务责任
【资料图】
为了更好地为离休干部提供精准服务,建立了建立“五个一”服务保障机制,将服务对象定点到人。服务离休干部一套班子,成立区委组织部部长任组长、区委老干局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区委老干局干部职工为成员的一套班子。一位局领导包保四至五名离休干部,一名干部包保一名离休干部,一位专职医生包保一位离休干部,一位家属或保姆陪护一位离休干部,进一步压实了各方责任,使服务更精准,更高效。
建立“一人一策”细化服务措施
通过召开座谈会、上门走访、电话访谈等方式,健全完善离休干部“一人一策”基本信息库,精准掌握每位离休干部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家庭成员、主要需求等信息,切实做到基本信息清楚、享受待遇清楚、家庭情况清楚、健康状况清楚、既往病史清楚、思想情况清楚、性格特点清楚、联系方式清楚、困难情况清楚、服务需求清楚“十个清楚”,为精准服务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将离休干部划分为尚有行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清晰;空巢、独居、长期住院、瘫痪卧床、有精神言语障碍;异地居住三大类。细化“一人一策”服务措施,区分不同服务类别重点开展好分类管理服务。对于身体很好和较好的离休干部,更多地提供学习、文体活动等服务,并为他们发挥作用搭建好平台。对于不能参加会议活动的离休干部,更多地主动上门进行服务。对于丧偶独居离休干部以及长期卧床的离休干部,重点提供精神慰藉或心理疏导服务。对于长期住院和患重症的离休干部,重点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建立“一对一”结对联系机制注重服务实效
向离休干部发放“一对一”结对服务联系卡,使离休干部及其家属随时可以联系到区委老干局结对服务人员。采取常入户、常联系、常交心“三常”工作方式,建立联系走访工作台账,及时掌握情况、沟通感情,着力完善基础数据的动态管理。紧贴离休干部需求,坚持主动服务理念,按照“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的工作思路,确保每名离退休干部平时有人问、节日有人访、难时有人帮、病时有人探,确保离休干部的离休费、各项政策性补贴及时发放到位,帮助做好医药费按时按规定报销,同时做好有关待遇政策的答疑释惑和落实反馈工作,从离休干部要我服务转变为我要为离休干部服务,从离休干部要求上门服务转变为主动走进离休干部家中开展服务,实现“离休同志有所需,服务部门有所为;离休同志有所呼,服务部门有所应”的精准化服务目标。
建立“三位一体”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服务品质
针对离休干部整体进入高龄、高发病的“双高期”,在思想观念、活动方式、服务管理等方面都出现新变化、新需求,积极探索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打造老干部工作部门、第三方服务机构和老干部家庭“三位一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由区委老干局牵头,财政、医保、卫健等部门各司其职、通力配合、齐抓共管,释放为老助老合力,共同打造高能量离休干部服务队伍,开创服务保障工作的新局面。发动结对联系员上门为精准服务离休干部开展调查,收集离休干部医疗、康养、家政等各种个性化服务需求的相关信息,按照“一人一策”标准,建立离休干部服务需求信息库,细化社会化服务具体项目清单,为离休干部提供养老信息咨询、生活照料、家政保洁、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全方位服务。老干部足不出户,打电话下单或是直接联系助老服务,就有服务人员及时上门,把精准服务送到家。针对居家服务,提供家居保洁、协助如厕、推拿康复等生活照顾;针对健康护理,测量体温、心律、脉搏,建立综合照护档案;针对心理关怀,既有节假日的一对一慰问,也开展精神文化类的集体活动,逐步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多选择的服务体系,为离休干部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提供保障,使精准服务更加亲情化、个性化、多样化,不断提升离休干部的政治荣誉感、组织归属感、生活幸福感,让离休干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艳
编辑 黄修宇
二审 凌洁
三审 陈俊宇